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建厂虽以失败告终,但中国企业对巴西资源和市场的追逐并未停歇。武汉钢铁集团与巴西EBX旗下物流企业LLXLogistica宣布合建年产钢铁500万吨的钢厂正在筹建中,很快将在里约热内卢州阿苏港(Acu)工业区开工投产,主要市场面向巴西。具有战略意义的是,今年9月由宝钢联合中信、鞍钢、首钢和太钢五家企业出资19.5亿美元成功收购巴西矿冶公司(CBMM) 15%股权。巴西是全球铌矿储量最大的拥有国,而巴西矿冶同时拥有巴西最优质铌矿开采权。
中国目前在巴西投资领域上多集中在能源、矿产行业,从地域上看,多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的经济发达州,在“走出去”企业分布来看,更多倚重国企,比如中国国家电网以17亿美元收购巴西的7家输电公司。汇丰(巴西)银行数据显示,2010年在巴西投资的中国企业中93%是国有企业,其中中粮、宝钢、中化、中铁建、中国石化、国家电网、东风汽车等8家企业,已宣布投资总额高达216亿美元。
此外,以工程机械为主的制造设备企业在巴西的拓展亦有声有色,总投资2亿美元的徐工巴西工程机械工业园项目正在巴西包索市开建。2010年建成的三一重工巴西圣何塞工厂今年一月首台工程机下线,此前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接受采访时表示,三一的海外工厂将解决产品和服务的本土化问题,同时降低物流、采购等方面的成本。
2000年到2010年间,巴西经历了稳定发展的十年。近半的巴西人跨入中产阶级大门,而之前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。巴西人均收入增长了近50%,国民的购买力显著提高。新兴中产阶级成为推动“巴西快跑”的重要力量,无论是对住房、还是对消费品与服务都存在巨大需求。
“今天在巴西的中国企业,与30年前日本和韩国企业来到巴西的境况相似。”圣保罗当地的同行告诉记者。中国的格力、海尔和美的白色家电巨头纷纷开拓巴西市场,不过对制造业乏力的巴西来说,在充斥大量中国产品的市场,更需要有自己的制造业,同时中国企业也将迎接更多的挑战。
跳好“巴西桑巴”不容易
“巴西桑巴舞蹈风情火热,拥抱外来投资时与其他相比其他经济体相比,巴西有自己独特的另一面。”巴西汇丰银行中国业务主管Mario L Filho提示投资者,中国企业要想吃好巴西这块“大蛋糕”,企业必须做足功课。
巴西作为“三高”国家——高赋税、高利率和货币升值。其中多达60种的赋税,使得出口至巴西的商品和进入巴西投资的企业面临高额的赋税。2010年,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《2010年全球贸易促进报告》显示,巴西存在对大量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问题,表现在125个参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05位。巴西9月16日宣布将汽车进口税率上调30%,由之前的7%至25%提高到37%至55%,对于进军巴西的汽车厂商奇瑞而言,面对如此高额贸易壁垒的最好方法,就是在巴西当地动工建厂。
在当地建厂的话,企业将必须面对融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问题。巴西目前的基准利率为11%,巴西去年将外资投资国内固定收益债券的税率加倍, 显示融资成本和债券投资成本较高。另据汇丰提供的数据,从2002年年底到2011年7月这5年半时间里,巴西的月平均名义工资从200多美元涨到了1000美元以上,涨幅达到350%(同期巴西雷亚尔升值120%)。此外,巴西工会组织的力量强大,法律对于劳动力的保护又非常重视,以及巴西对外来劳务人员输入也有很严格的规定。
对外国投资经营者构成较大的障碍还在于反倾销调查、经营壁垒上。产自中国的瓷砖、自行车、轮胎、碳钢管等工业产品依次登上巴西反倾销的榜单。中国第二大铜管生产企业海亮股份(002203.SZ)去年曾受到美国反倾销调查导致美国出口市场萎缩,今年巴西又给了一记反倾销“大棒”,海亮只好通过其在越南子公司继续向巴西出口产品,以降低反倾销案对公司的影响。
此外,在巴西开设公司手续繁琐,政府工作效率不高,会影响投资人的情绪。2010年,世界银行在对87个国家接受外资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查显示,巴西排名第四,金砖四国中开办公司所支付的费用巴西居首。调查显示,如果在巴西申请开设一家分公司,平均要166天才能完,费时将近半年。对于嗜好买地的中国企业来说,巴西可不怎么欢迎,根据最新规定,海外投资者以及海外控股比例超过50%的当地公司在收购农业用地时都将遭到限制。
在巴西的中国企业了解并尊重巴西的文化也是重要一关。在当地工作生活的中国人告诉记者,巴西人喜欢享受生活,工作效率低,这是他们对巴西人的最直接的感受。“中国人喜欢日事日毕,巴西人可不这么想,巴西人有自己的做事风格和特点。”汇丰(巴西)银行的Levindo Santos告诉记者如何融入当地文化,“中国企业对控股一家企业很感兴趣,来到巴西直接买一家的行为可不推荐,建议先了解情况,采取和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控股可能要好很多。”
虽然海外投资有风险存在,中国投资巴西的故事还将继续演绎,显示了中国企业对自身实力的雄心和对海外市场的美好憧憬,这其中有虎视全球布局拉美市场的中石化、建设银行、宝钢等国企巨头,也有中兴、华为、三一重工、力帆、奇瑞开拓巴西市场的民企。2012年欧债危机将进入生死攸关的时刻,中国制造业出口将面临严峻的调整。在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国家的同时, 2012年在中国企业的眼里或是 “走出去”的最好时期。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。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”。 |
特别注意 |
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,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,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。本网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请与原作者联系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15日内进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