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显示,曹妃甸港煤码头二期工程近期将逐步投入使用,新增的5000万吨装船能力将有助于提高煤炭行业的供应能力,同时也将分担大秦线整体的运量,其他港口的煤炭调入量也将相应减少。
但上述情况并不表示煤炭生产销售出现好转,煤炭产业链的“去库存化”进程仍“任重而道远”。一家煤炭企业人士坦言,公司往秦皇岛等港口发煤的情况并不好,销售并不乐观。最新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显示,当前国内经济仍在底部徘徊,业内人士认为,考虑到宏观经济运行的惯性与政策时滞性,扩张性政策短期内难以见效,因此煤炭市场仍不完全具备好转的基础条件。
“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速的转换期,从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到中高速增长阶段,转换期需要一定时间。煤炭需求进入相对剧烈阶段,规模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,预计"十三五"之后,煤炭的需求将明显回落。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说,经济结构调整不会一蹴而就,而是一个痛苦而长期的过程。
企业遭遇“寒冬” 供需失衡叠加转型阵痛
铁矿石贸易的低迷,让很多航运企业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。办理船舶有关营运业务的船代公司,今年效益很惨淡,2011年年初青岛取得资质的船代企业还有131家,而到今年年初只有106家取得资质。很多原本从事铁矿石生意的公司,正在寻求转型或者干脆转行。
高级分析师徐向春表示,目前钢铁行业的局面是前些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,中国钢铁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。这一行业正陷入需求下滑导致产能过剩,原材料、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,上下游两头挤压的困局之中,预计这种状况不是暂时的。“虽然全行业不至于长期陷入亏损,但困局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,将可能持续3-5年。”近年来,大规模扩张、财务负担较重、资金链断裂风险较大的钢铁企业将可能倒闭。
专家认为,压港其实只是表面现象,铁矿石、棉花等压港背后折射出上下游产业的生存现状,行业积弊、粗放式投资,才真正值得引起关注。煤炭、钢铁行业的“艰难”,反映出中国经济转型之痛。
业内人士认为,曾经遭疯抢的煤炭如今少人问津,其背后原因是煤价与电价定价机制长期紊乱,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“坚冰难破”。钢铁行业处于“极度深寒”中,钢厂仍在扩大产能,这种乱象的形成,既有历史原因造成的行业粗放式生长,也有市场调节机制失灵,从而对行业生存进行恶性反噬。
对于一些行业而言,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而转型或是唯一出路。有专家称,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占全球的46%,但在铁矿石上没有定价话语权。因此,未来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,都要在资源上下大力气,做好资源保障体系建设,包括加强国内国际的资源整合。
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,在这轮经济下滑的过程中,不应再度重复2009-2010年的行政计划式的刺激。面临经济放缓的困难,其实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向更加市场化模式转型的契机。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。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”。 |
特别注意 |
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,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,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。本网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请与原作者联系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15日内进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