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5月17日,沿海浙电、上电、粤电等六大电厂库存总量为1522.04万吨,较上周减少了73.55万吨;六大电厂日耗总量为67.34万吨,较上周同期增加了0.73万吨。六大电厂电煤库存可用天数为22.6天,较上周同期减少了5.7天,但煤库存可用天数仍居高不下。
除了电厂,各大港口煤炭库存也出现“煤炭压港”的现象。尽管秦皇岛港煤炭库存由5月14日的546万吨降至5月19日的521.2万吨,一周内减少了24.8万吨,但业内专家表示,由于电力、钢材和水泥等耗煤行业需求不振,来港拉煤积极性不高,“预计近期秦皇岛港库存将保持整体上涨的态势”。
崔先生表示,2009-2011年,煤炭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,这让煤企在去年消沉之时仍然保持新一年行情的乐观,有些煤矿甚至蠢蠢欲动准备年后“大干一场”,从而把以前的行情利润补回来。
但事实上,2012年市场出现“大反转”,社会库存首次突破3亿吨,达到3.44亿吨。而根据测算,2013年煤炭产能或将可能达46.3亿吨,市场需求仅为41.2亿吨,“5亿吨的剩余”几乎相当于内蒙古地区半年的产量。
3.“价格倒挂”进口煤便宜畅销
国家拟出台办法规范市场
煤炭分析师刘冬娜向记者介绍,煤炭市场除了库存高企之外,国内外煤炭价格的“倒挂”现象突出也影响市场走势,从而造成一边产能过剩、一边进口煤炭的现象。
据了解,虽然国内煤价一直在下降,但仍降不过进口煤炭,价差仍在每吨20-30元,足以支撑进口煤持续高位运行。而进口煤在经历一、二月低谷后,经历价格暴跌后的进口煤正在中国“抢滩登陆”,从而让我国进口煤炭数量再次增加。
来自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1-4月,我国进口煤炭1.1亿吨,同比增长25.6%;进口煤均价为91.6美元/吨,跌17.8%。在我国进口煤炭增长的同时,出口却在下降,1-4月,我国出口煤炭285万吨,同比降29.1%,从而进一步冲击内贸煤市,挤压了国内煤企的生存空间。
崔先生告诉记者,以印尼为首的进口煤之所以卖得那么便宜,每吨便宜国内的20-30元,是由于进口煤的煤质存在一定的问题,含硫量可能对环境产生较严重的污染,甚至还存在缺斤短两等现象,但由于比别人价格便宜,因此还有大量的买家出现。
为了提升进口煤的质量标准,降低煤炭进口量以稳定煤价,日前,国家能源局下发了《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》(征求意见稿)。其中规定,从国外进口的煤炭热值不得低于4544大卡/千克,灰分不超过25%,含硫量不超过1%,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。
煤炭分析师刘姗姗告诉记者,对相对劣质煤的禁止进入,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劣质煤燃烧产生的污染物,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,另一方面,对进口市场参与者的资质限制,有利于规范整体市场,利于整个进口煤市场继续平稳向好发展。
观察
煤企议价权“沦陷”
预计后市行情持续疲软
2013年,对于煤炭市场来说,也是实行电煤合同完全市场化的第一年,失去了重点合同煤“保护价”的市场更加如履薄冰。
崔先生告诉记者,以前电厂来找煤矿谈价格,由于有重点合同煤的“保护价”,因此煤企在谈判时还能占据一定的强势地位,如今,这样的局面完全“反转”了。许多电厂都储备了近一个月的库存,加上用电需求不旺,煤炭市场完全进入了“买方市场”,“基本上都是煤矿求着电厂来买煤”。
有消息显示,2013年的电煤谈判,尽管早在去年11月便已开始,但由于国内电力集团的强势,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和各大煤炭集团的谈判至今仍未结束。
据了解,2012年之前,合同煤价要低于市场煤价,因此国内各大煤企纷纷降低合同煤的销售比重。
但自2012年5月以来,市场煤价的持续走低,导致市场煤与合同煤的“剪刀差”不断缩小,煤炭议价主动权也从“卖家”煤企的手里交到了“买家”发电企业的手里。
关大利告诉本报记者,当前煤炭市场依然处于消费淡季,下游企业需求不足,采购意愿不强,观望气氛依然较重,预计短期国内煤炭市场疲软的行情还将继续延续一段时间。
在国内没有出台明确经济刺激情况下,煤企只能死守当前成本线,后期煤价继续下行空间不大,预计6月市场或有止跌迹象。今年煤炭市场的表现,只能寄希望于9月份开始的冬季用煤旺季行情。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。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”。 |
特别注意 |
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,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,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。本网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请与原作者联系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15日内进行。 |